2022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改变的是教案的模式化,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教师的教案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一、新课导入
( )九二十七 八( )七十二
四( )三十六 五( )四十五
( )九六十三 六( )五十四
抢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4÷8 21÷7 40÷5 28÷4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节日里,小朋友们除了做了旗子之外,还不止了很多心形的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有27个气球,每行9个,共3行。
(1)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列式27÷9)
怎么计算呢?用哪句口诀呢?
(三九二十七)
(2)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3题。
(2)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的多。
(3)尽可能的采用各个小组比赛的形式来完成,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无论是获胜队还是负队,队员都是8个人。
27÷9=3
27÷3=9
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48÷8=6(本)
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完全能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总结并牢记9的乘法口诀。同时在教学中,借助数轴,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四、教具准备
课件、作业纸
(一)情境导入,激趣揭题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情境图: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分单打和双打两种,其中双打需要两个队员合作,请看情境图。
(2)计算人数:你知道图中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吗?你是怎么求的呢?4×3=12(名)
(3)说说想法:我们知道一幅图有4人,这里有几个4人,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回顾口诀:我们都学了哪些乘法口诀呢?(2—8的乘法口诀)
2.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乒乓球双打情境,既能复习乘法口诀的应用,又能为赛龙舟的情境做好铺垫。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轻松地来探究9的乘法口诀。同时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主动探究
(1)提供情境:在我国有一项传统的运动项目──赛龙舟(课件一条接一条地演示赛龙舟情境图)
(2)收集信息:观察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有9条龙舟,每条龙舟上都有9人)
(3)自由提问:分组自主提出问题,并尝试列式。如:2条龙舟上有多少人?3条龙舟上有多少人……
(4)交流汇报:学生的式子可能有两种:连加或乘法。如果有连加的算式,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板书每个乘法算式)
2.自编口诀
①出示数轴,让学生填一填。
(1)找规律:
②看图找规律: 10个方格中有9个五角星,1个空格。
(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并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口诀。)
(2)对口令:同桌之间玩对口令游戏。
【设计意图】在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去交流、讨论,在解决问题之余自编口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9的乘法口诀较多,因此,在熟记环节,教师充分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规律,通过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识记。
(三)学以致用,巩固口诀
1.基础应用
(2)算一算。
9×6 = 2×9= 5×9= ( )×7= 9×( )=72 ( )×( )=36
(1)填一填。
9+9+9=( )×( )=( )
9×8-9=( )×( )=( )
5×9+9=( )×( )=( )
(2)圈一圈。把答案是18的算式用红色圈出来,把答案是45的算式用绿色圈出来。
9×2-9 9+9 4×9+9 9×7-9-9 9+9+9+9+9 9×3-9 6×9-9
【设计意图】本课练习设计了两个层次,基础应用旨在进一步巩固9的乘法口诀;提升练习旨在让学生通过乘法意义的理解灵活运用9的乘法口诀。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编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我们一起听一首歌,请你认真看、认真听。找一找歌词中有哪些数字?
生:八十一、七十二、三、一等
师:你们可真细心,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秘密:八十一、七十二与今天所学的9的乘法口诀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9的乘法口诀!
1.教学“一九得九”。
呈现图片(船,9人在划),提问:观察这幅图,1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1个几?
列出乘法算式:1×9=9或9×1=9。
生:一九得九。
2.教学“二九十八”。
师:2个9相加应该怎样列式?
生:9+9=18,乘法算式是:2×9=18或9×2=18。
师:知道口诀是什么吗?
生:二九十八。
3.教学“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生:3条船时有3个9,3×9=27或9×3=27。4条船时有4个9,4×9=36或9×4=36。
师:口诀是……
生: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师:5条船时就有5个9连加,你知道得多少吗?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生1:5个9连加就是9+9+9+9+9,2个9相加是18,18再加9等于27,27+9=36,36+9=45。
师:有其他方法吗?
生2:刚才学习了四九三十六,就是4个9连加是36,再添1个9,也就是36再加9等于45。
生:第二个,简单方便。
小组合作观察有关6至8条船的三幅图,运用刚才编口诀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6至8的相应口诀。
5.教学“九九八十一”。
师:通过对前八句口诀的学习,你知道“九九八十一”这句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生:8个9是72,再添一个9是9个9,72再加一个9就是81,所以九九八十一。
师:九九八十一,就是有9个9连加,真多啊!可见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确很艰辛啊!
三、记口诀
师:现在给半分钟时间,看看你能把所学的口诀都记住吗?
问题2:没有遇到问题的同学,我想你一定有什么小窍门吧!先和你的同桌交流。
问题3:你发现了哪些规律,讲给大家听听。(教师根据学生随机的发现进行引导和归纳性的指导)
师:找到规律你记忆起来就不费劲了。9的乘法口诀有哪些规律呢?(这些规律学生不必一一找到,不同班级的学生发现不同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规律)
9的乘法口诀共有九句: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它们的规律是:每句的第一个数是按1~9的顺序依次排列;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9。
积的十位数比口诀的头一个数小1,积的十位数与个位数的和是9。
看来9的口诀算得的积离不开1、8、2、7、3、6、4、5这些数字,这样我们可以把口诀分成这样的四类:二、九,三、八,四、七,五、六。
九的口诀,9乘几的积,就把几当做几十,再减几。
原因:因为1个9是1个10减1,2个9就应该是这样的2个10减2,是18,那么3个9就应该是30减3,是27,那4个9呢?(40减4是36)5个9呢?(50减5)继续,所以9乘几的积就是几十减几。(课件演示)
9×1=10-1 9×6=□-□
9×2=20-2 9×7=□-□
9×3=30-□ 9×8=□-□
9×4=□-□ 9×9=□-□
9×5=□-□
教师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找到许多有关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说了,如果还有想说的下课时可以讲给我听。
伸出两手,从左到右,按1到10的顺序排列,算一位数乘9,只要弯曲起相应的手指,这个手指左边的手指数目就是积十位上的数,右面的手指数是积个位上的数。例如:计算3×9,就弯起左手左起第3个手指,左面的2个手指表示20,右面的7个手指表示7,所以3×9的积是27。不信,你试试。
今天我们看动画片《西游记》时知道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让我们记住了“九九八十一”这句口诀,这就是一种联想的记忆方法。平时我们也用过类似的方法记过一些口诀,例如,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不管三七二十一。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口诀,所以你要做个有心人。
1.师:有了这么多记口诀的方法,刚才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这回再试试,看看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3.同桌之间互相听听。
四、练习
1.填口诀
四九( ) 五( )四十五
( )九六十三 九( )八十一
( )九七十二 三( )二十七
( )九十八 六( )五十四
一九得九
七九六十三
三九二十七
九九八十一
3、看算式说口诀
5×9=45
2×9=18
4×9=36
7×9=63
4、填空
9×7= ( )×9=72 9×( )=27
7×( )=63 5×( )=45 9×8=
9×5= 9×6= 9×9=
五、小结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72—74页
一、复习
2. 回答:6×5是多少?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被乘数是几?表示什么?乘数是几?表示什么?
二、新课
1. 做教科书第64页的准备题。
教师出示方格图 ,同时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上面的准备题。请1名学生读题后,让大家把得数填在自己的书上。学生填完以后,教师边提问,边在黑板上填写。
“第2个格里填几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第3个格里呢?……”
2. 教学例1。
(1)出示1条小鱼图,并提问。
“这一条小鱼是由几个小三角形组成的?1个7是几?”
(2)出示2条小鱼图,并仿照上面的问题提问。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把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
提问:“7乘2等于多少?可以编成哪句口诀?”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陆续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小鱼图,同时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把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教师注意巡视。学生填完以后,指定一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填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教师板书:
7×3=21 三七二十一 7×4=28 四七二十八 7×5=35 五七三十五
7×6=42 六七四十二 7×7=49 七七四十九
教师:同学们填写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7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几?”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2个数呢?”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1个数在乘法算式中是什么数?表示什么?”
3. 做教科书第65页上面“做一做”的习题。
(2)做第2题。指定1名学生读出第1小题,再提问:“7乘3表示什么?等于多少?”
再指定1名学生做第2小题,也要求先读题,再回答表示什么?等于多少?
(3)做第3题。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做,订正时,指名学生读题说得数,再分别回答:
“7乘2再加7,就是7乘几?” “7乘4再加7,就是7乘几?”
4. 教学例2。
(让学生读出得数,并说出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教师板书得数和口诀。)
教师:7×4=28,4×7你会算吗?板书在7×4=28的下面
学生算出后,教师提问:4×7=28和7×4=28用的口诀相同吗?为什么?因为4×7和7×4都表示7个4或4个7相加,所以它们的得数相同,都可以用同一句口诀。
“可以同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7×4=28”和 “4×7=28”的后面板书:“四七二十八”。
5. 做教科书第65页例2下面“做一做”的习题。
三、巩固练习
1. 教师指黑板上7的乘法口诀,同时让全班学生齐读。读后完,教师将乘法口诀中的得数擦去,再指题让全班学生齐说得数,先按顺序指,后打乱顺序指。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教师再将黑板上7的乘法口诀全部擦去,指定2名学生背出7的乘法口诀。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会背7的乘法口诀了吗?大家一起来背一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72——73页
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上“生日快乐”音乐)细心的小矮人们还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小礼物呢!(课件:7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捧7朵鲜花)爱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鲜花,问了小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鲜花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发现。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定会发现的!有信心吗?(生:有。)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当小矮人们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讲吧!(随即贴出情境课题:我给小矮人当老师)
1. “小老师”们,仔细观察,然后把你发现的数学知识先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可跟同桌交流交流。
2. 组织汇报交流,师板书。(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与补充,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
3. 把你们发现的数学知识给小矮人们读一遍吧,读完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出本节数学课题: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1. 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觉得哪句记?是怎么记的?有没有觉得不好记的?谁来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他?
2. 生交流方法。
3. 用刚才介绍的好方法再记一遍。
4. 请“小老师”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图、摆学具、动作等表示一个乘法口诀,有困难可找小伙伴一起研究,也可请老师参加。
5. “猜一猜”游戏。(一个学生说表示的方式与内容,另一个学生猜猜是哪句口诀)
6、师:“7的乘法口诀”都记住了吗?一起再背给小矮人们听听吧!
7. 师:小老师们真厉害!相信这么棒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相当的不错哦!现在就让我们来闭眼静听小矮人们汇报学习成果吧!(通过想象与静思,加深对口诀的记忆与巩固,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8. 师:小矮人学会“7的乘法口诀”了吗?他们都是怎样跟你汇报的,你能把他们向你汇报的学习成果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汇报,强化记忆,同时鼓励学生表扬小矮人。)
9. 小矮人们学会了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也非常高兴,不信,你们看它都笑了。(随机在课题的数字“7”上画一个笑脸)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2. 看图列算式,说口诀。
(1)课件出示图:一串糖葫芦有7颗山楂,5串糖葫芦共有几颗山楂呢?如果一串糖葫芦7角钱,那买6串糖葫芦一共要花多少钱呢?(让学生说出算式和相应的口诀)
(2)课件出示古诗《咏柳》,这首诗一共有多少个字呢?
(3)估计一下你一天要喝几杯水?一个星期大约要喝多少杯水呢?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呢?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