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
心理委员是班委会的成员之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班同学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其特点就是帮助同学塑造健康的心理。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_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心理委员制度是指学校班级设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职责的班委成员的制度,它于2004年诞生于天津大学并随后在我国大陆地区的部分高等院校以及中小学校中迅速得到传播,是近几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蓬勃发展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是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推向深入的产物,是学生自助与助人需求的统一体现,也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学生干部制度和学生自我管理制度相结合这一传统的沿革和新发展。
心理委员是为班级同学、寝室同学及身边朋友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帮助的人,他们是班级学生干部,他们以平等、尊重、服务同学的态度为有相关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承担或协助实施针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或活动。
心理委员通常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拥有胜任该项工作的个性特征,经过系统的培训之后,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担任本职,接受院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双重领导,工作的同时还需接受长期的专业指导和监督,以便于有效发挥积极作用。
班级心理委员是校园心理健康预警和援助体系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他们生活在学生之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最容易彼此沟通。通过对遴选出的心理委员进行选拔培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染力,可以让心理委员在自助的基础上学会互助,在互助中和谐成长。
班级心理委员同其他的班级干部在某些地方是类似的,都是在班级为同学服务的一份工作。通过每学年或一个固定周期竞选的班级心理委员,通过竞选的形式担任班级干部,对其本身的心理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自我成长的基础上完成对同学的帮助工作。
通过竞选成为班干部的人一般具有三个特点:自信心强、说服别人的能力强、协调能力强。而这些属于情商EQ范围内的能力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比智商IQ更重要,更
能决定人能否融入他人,能否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因此,那些长期在学校里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社会中更容易适应。这些特点同样反映在班级心理委员的身上。
1热爱心理学知识,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有敬业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
7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人乐观开朗,能够做到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1自荐方式
个人填写《心理委员报名表》,并参加班级干部竞选,其后上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审核;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报名表,结合心理委员的基本要求进行审核;
参加班级干部竞选,由学生、老师写好推荐信,推荐信内容包括被推荐人姓名、性别、学院、年级、班级、性格、爱好、个人意愿等基本信息,再上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审核;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推荐信,结合心理委员的基本要求进行审核;
3年度选拔制度
心理委员首任期为一个学年,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确定是否连任,具体程序如下: 心理委员填写《心理委员续职申请表》,上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审查;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申请连任者进行面谈,根据面谈情况、心理委员考评结果以及《心理委员续职申请表》确定是否连任,原则上年度考评不合格者不连任;
4、竞选和选拔结果如何?
想要通过竞选方式成为班级心理委员的同学,一般都是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的同学,也可能是对自身身心健康发展非常关心的同学。竞选的过程是一个剖析自我、表达自我的过程,同学间可以通过竞选的过程获得更多的了解,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建立一个初步的信任,提高竞选人的自信心。
通过选拔并最后确定的班级心理委员,通常都是具有积极为同学服务的精神。主观上的动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系列培训,都能够促进班级心理委员的个人成长和工作能力。
1热爱心理学知识,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有敬业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
7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人乐观开朗,能够做到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专业心理测验是一种心理测量工具,主要用于评估人的某些心理特征,它根据客观的、标准化的程序来测量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既可以起到心理卫生的宣传作用,使心理委员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并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主动调节心理状态达到良好适应、发展和提高;又可以通过心理测试,使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为同学服务。
1经过培训后,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总的了解,尤其是对本院学生特点有较准确的了解。如果能结合不同专业、性别、年级有深入的了解,对于心理工作的开展则会更有针对性。
2经过培训后,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定标准、心理素质的评定指标等有正确理解,特别是能较好地利用这些标准来对班级同学或周围人员进行科学判断和理解。
3经过培训后,能够较好地与班级同学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他人愿意与自己交友,畅抒自己的个人情怀,诉说心理烦恼,或能够主动接近同学,及时发现并报告同学的心理困惑。
4经过培训后,能够对学院规定的“心理委员职责”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第一部分是心理委员制度培训。使班级心理委员了解所有的心理委员工作制度,按照制度开展工作。
第二部分是心理学知识培训。使班级心理委员了解基本的、相关的心理学常识,扩展知识面,增强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部分是技巧性培训。目的在于使心理委员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洞察能力,增强责任感。
1定期报告。每月向系心理辅导员报送《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月心理状态进行报告。
2危机事件及时反馈制度。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本班辅导员、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反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班级墙报、主题班会、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促进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改善班风、学风,解决本班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5在参加心理委员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基础上,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工作。学院会根据心理委员的需求,在集中培训基础上,可为心理委员提供继续培训。
心理委员作为班委会的成员之一,他们的工作性质与学习委员、宣传委员、文体委员等不同,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条 保密原则。心理委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对自己所接触的同学隐私不得向亲戚、恋人或朋友等泄露,特殊情况可向心理咨询教师请教。
第二条 心理委员负责全班同学的心理问题工作。考虑男女性别差异,分男心理委员
第三条 心理委员应敏锐观察并及时记录本班同学心理变化动态。观察记录的内容严格按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中规定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应急心理问题”两部分内容进行,不夸大、不引申,记录内容务必真实客观,而且谨慎保管、严加保密、定期上交。
第四条 心理委员对本班同学所观察到的心理问题要按规定程序进行汇报。
第五条 心理委员对“常见心理问题”的汇报实行“零报告”制度。报告时间为一个月一次,每学期共计5次,全年10次。具体时间为:9月30日、10月31日、11月30日、12月31日、寒假前一周;3月31日、4月30日、5月31日、6月30日、暑假前一周。
第六条 心理委员对“应急心理问题”的汇报实行“即时报告”制度。原则上要求心理委员把本班发生的应急心理问题及时向所在系的心理辅导员报告。当心理委员与所在系的心理辅导员因故联系不上时,心理委员可直接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联系。同时,由心理委员补交相关的书面汇报材料。
第七条 心理委员在面对本班同学向心理委员本人提出的心理援助时,应严格按照培训中讲述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助人技巧进行。在超出自身助人能力范围时,心理委员应及时向有关同学建议转介到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第八条 心理委员协助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做好一年一度的全院同学的心理建档工作。
第九条 定期收集本班同学提出的一般性心理困惑问题并及时反馈到上一级机构寻求专业解答。
第十条 对需要做心理测试、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的同学进行集中登记并与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取得联系。
主要是宣传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对班级同学中表现出的一些基本心理问题症状发现并及时汇报。具体包括二大块:一是以“综合项目”为体系的日常事务内容;二是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日常事务内容。
1自助与自我教育
4助人工作
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各班心理委员应关注的重要内容。面对同学产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委员应选择适当时机及时建议有关同学接受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教师的咨询与治疗。常见心理问题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躯体化
2焦虑
3抑郁
4自卑
5社交退缩
7性心理
8偏执
9强迫
10依赖
11冲动
12精神病倾向
1自杀行为
2暴力行为
3幻觉
4妄想
5躁狂
6精神分裂症
7惊恐障碍
6请学长在本班做经验交流
19积累音乐素材,引导不同个性或处在不同心境中的同学欣赏对他们有帮助的音乐。
1、定期报告。每周向班主任、心理教师报送“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一周心理状态进行报告。
2、危机事件及时反馈制度。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心理教师反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班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促进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改善班风、学风,解决本班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1.负责收集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信息,掌握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敏锐观察并及时记录班级同学的心理变化动态。
2.积极关注班级特殊人群。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
3.对班级有突出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初步评估,并及时报告辅导员,或上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7.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及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积累,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提高自身心理服务能力。
8.掌握常见心理问题和紧急干预的常识,学习心理辅导技术,提高自我心理素质。
9.认真学习并积极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定期在班上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并作好相应的总结和记录。
10.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2.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及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加。
13.能够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同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摒弃个人好恶,禁止宣扬和采用迷信、虚幻、神灵等一切非科学的理论和方法。